※回忆文章

首页 / 五分会 / 回忆文章
回忆文章

涅槃重生——新四军浴火谱写的红色金融史

来源:网聚中原  作者:毛海法 、韩阳  日期:2022-5-7 17:02:24  点击量:[]

涅槃重生——新四军浴火谱写的红色金融史

毛海法、 韩阳

在抗日烽火席卷中国大地的关键时刻,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新四军在逆境中诞生,在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中生存,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在中原人民的支持下壮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在抗日斗争建立了江淮银行、盐阜银行等10余家银行,发行了江淮银行票、盐阜银行票等抗币,为党中央贡献了70%以上的经费,成为党中央“印钞机”、“钱袋子”,谱写了中国红色金融史最光辉的一页。

战火下的金融萌芽

新四军,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后,将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9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

2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也列入新四军的建制,全军扩编为7个师并1个独立旅。第1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1、2、3三个旅,活动于苏中地区。第2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张云逸兼任,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4、5、6三个旅,活动于淮南地区。第3师由八路军第5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7、8、9三个旅,活动于苏北地区。第4师由八路军第4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10、11、12三个旅。另辖肖县独立旅,活动于淮北地区。第5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13、14、15三个旅。第6师由江南所属部队整编,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16、18两个旅,以及东路、西路保安司令部,活动于苏南地区。第7师由无为游击队、第3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整编,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19旅和挺进团,活动于皖中、皖南地区。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组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直接威胁着占领南京、上海的日伪军,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敌人除了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乡和大规模的“扫荡”之外,还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根据194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建立与巩固中华根据地的指示》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供给,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和代军长陈毅等商量,决定迅速筹建根据地银行和印钞厂,发行自己的货币。

一往无前的金融斗争

新四军从1941年至1946年间共筹建银行10多家,较为出名的有,江淮银行、盐阜银行、淮海银行、淮南银行、大江银行、惠农银行、淮北银行、江南银行、浙东银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华中银行等,当然,每一家银行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开展了与日伪币的经济斗争。其中,江淮银行是新四军最早建立的银行,但是由于日伪军大扫荡,存在时间较短,其余银行则是在1942年3月“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强调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银行、自己的货币,要求华中九个战略区都要成立银行。于是就有了盐阜银行、淮海银行、淮南银行、大江银行、淮北银行、江南银行、浙东银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这一众战区银行。最后新四军整合淮南、淮北、江淮、盐阜、大江、江南六家银行合并成立华中银行。

1941年二、三月间,距军队重建刚刚过去一个多月,新四军就开始秘密在上海物色有志抗日且熟悉银行业务的青年才俊,到达根据地后就开办了“财经干部训练班”进行银行业务培训。4月1日,经过刘少奇同志的大力推动,江淮银行宣布成立,财经部部长朱毅兼任行长,副部长李人俊、骆耕漠兼任副行长。江淮银行作为新四军的首家银行,承担着对百姓、对商人、对军队的重大金融使命,但是仅仅过去了3个月,由于日伪军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1941年7月江淮银行被迫转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掠夺了大量的金融资产,对根据地的物资进出严密封锁,严重加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物资匮乏和生活困难,根据地经济斗争形势异常严峻。按照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同志的提议及中共中央于1942年2月发布的《关于法币问题的指示——各根据地可采取的对策》文件要求,新四军各根据地都开始制定独立统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银行,发行边币或辅币,发展根据地经济。

其中,鄂豫边区于1941年6月成立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行长左仲修,宋逸民、庄果先后任副行长;淮南区于1942年2月成立了淮南银行,首任行长龚意农,副行长王麟章;盐阜区于1942年4月成立了盐阜银行,董事长和经理由原江淮银行副行长、盐阜区行政公署财经处处长骆耕漠同志兼任;淮北苏皖边区于1942年6月成立淮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刘瑞龙兼任董事长,陈至星任经理;淮海区于1942年8月成立了淮海银行,理事长顾准,监事黄以干,总经理卢钝根;苏南区于1942年12月成立了惠农银行,行长李建模,副行长孔朗;皖江区于1943年6月成立大江银行,行长叶进明,副行长金贵一、徐德明;浙东地区于1945年4月成立浙东银行,吴山民任董事长,郭静唐、陆慕云为常务董事总经理为吴山民,副总经理为陆慕云;苏浙军区于1945年5月成立江南银行,行长为范醒之,副行长为管寒涛;华中银行整合之后于1945年8月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3月,刘少奇去了延安,饶漱石接任刘少奇,成为新的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曾是毛泽东的“优秀学生”、“钱袋子”和“救火队员”。

新四军初期“又穷又弱”,“山头林立”,军长叶挺被政委项英完全架空,而且还需要八路军经常从经费和人员上进行援助,情况非危急和复杂。饶漱石被毛泽东空降到新四军“救火”,但也遭到政委项英无情打压。饶漱石主持大局后,雷厉风行,对新四军实行从头到脚的改革。

为了让最快出业绩,饶漱石给新四军的领导施加很大的“业绩压力”,奉行“要么能干,要么滚蛋”的粗暴政策,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要么能打,要么能赚,要么能扩大地盘”,饶漱石是不给没能力的新四军干部留位置的。

这其中第7师的贡献最大,饶漱石把第7师的定位从“刺刀”,改为“印钞机”和新四军情报中心之一。

大江银行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四军第七师成立的。1942年8月30日,大江报消息称将筹备"大江银行"。但是,由于敌人扫荡和根据地印刷条件的限制,直到1943年六、七月间,大江银行才宣告成立。大江银行成立后,积极发放农业贷款、手工业贷款、水利工程贷款等各项贷款帮助根据地解决诸多经济问题。在第七师的支持下,印钞厂也迅速筹建并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胶印技术。大江银行先后发行大江币7种面额、40种版别,约2000万元。大江币发行后,兑来的法、伪币在地区采购了大量的物资支持了根据地发展。大江银行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唯一的金融机构,大江银行的成立和大江币的发行对第七师利用军事优势发展经济保障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稳定,对新四军军部的财政供给以及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1941~1945年期间先后设立的淮南银行、淮北银行、江淮银行、盐阜银行、大江银行、淮海银行六个地区性银行合并,组建成立华中银行,同时成立华中印钞厂,在华中地区统一发行流通新的货币--华中银行币。华中银行于1945年8月1日正式成立,总行设在盱眙县张公铺(今属安徽省天长县),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华中银行发行的华中银行币,共有13种面额、56种版别,“华中币”与各地抗币等价流通,不受地域限制。凡盐阜、江淮、淮南、淮北、淮海、江南、大江等地方银行发行的抗币,一律等价使用,以便于交流物资,繁荣工商业。直至1947年初,华中银行总行及部分分行随新四军主力撤往山东,至山东后合并于北海银行。1948年,华中银行总部和分行又迁回苏北敌后根据地,恢复各项业务。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5月,华中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华中银行从成立至归并,历时3年9个月。至此,华中银行的使命结束。

下面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中原地区的骄傲--鄂豫边区建设银行。1941年6月15日,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在湖北随县洛阳店毡帽湾正式成立,发行边币100万元,共有7种票面。随着根据地发展日伪军及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封锁。边区仅食盐一项,就比抗战前涨价200倍。在印钞厂成功印钞后,边区建设银行在根据地内收货和收税只用边币,稳定了币值,坚守了边币信用,在根据地边缘也收取法币和伪币用以在敌占区购买食盐和军用品。7月,边区建设银行在洛阳店、九口堰、古城畈等地建立10余处合作社,组织物资交流,保障必需品供应。上述措施有效地粉碎了日伪的经济封锁。1945年11月,由于作战需要,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在销毁大量抗币后随新四军第五师主力转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地的经济动荡自然是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生活和部队供给。从江淮银行票的艰难诞生,到大江银行票使用先进胶印风靡一时,再到华中银行票鞠躬尽瘁的谢幕。新四军发行的这十余种钞票正是对这一段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的有力见证。

新四军发行的货币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在各个抗日根据地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发行“抗币”突破敌人经济封锁。每一张“抗币”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既见证着抗战历史,能让人们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又是学习中国革命史、中国金融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实物教材。以下介绍几家新四军银行及发行的货币。

大江银行:大江银行币样式也很丰富,其面额有1角、5角、1元、2元、 5元、10元、20元共7种,图案18种,版别26种,色别39种。印制有石印、木刻、胶印,其中木刻版别最多,胶印数量最大。钞票形制有横式、竖式二种。当时由于油墨缺乏,大江币在印刷中往往出版“正反一色、一版数色”的情况。直到1945年8月,新四军第七师奉命从皖江地区北撤至苏北淮安地区,至此,大江印钞厂宣告停工。

华中银行:“华中银行币”从1945年8月始发,至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面世之时停发。先后发行的“华中银行币”有13种面额、56种版别。全国解放前后,都用“人民币”将“华中币”进行兑换回收,尔后予以销毁。由于回收得认真彻底,今各版别的“华中币”留存下来的都非常少,显得尤为珍贵。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当时发行边币100万元,票面有“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七种。1941年8月正式发行5角边币,年底发行了1元边币,后来又相继发行了面额分别为2元、3元、5元、10元的边币。由于印钞一厂的发行量不能满足需要,1941年底,筹建第二印钞厂,厂址设在陂孝边的一座破庙里。后来,又在鄂东的黄冈设立了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三印钞厂。边币发行流通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新四军五师队伍活动到哪里,哪里就开辟了边币的流通市场。

下面介绍这些银行中具有代表性的“抗币”,存世量最少也最具收藏价值的“抗币之王”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壹仟圆:

image.png

民国三十三年(1944)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属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货币。“抗币”中最难寻找的精品,现留存极少,是名副其实的“抗币钞王”。在日伪边区“扫荡”时期,为抵制伪币的影响,发展边区生产,巩固边区金融基础做出积极的贡献。

江淮银行贰拾圆:

image.png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江淮银行发行,流通于苏中地区境内。江淮银行于1941年4月1日成立,隶属于新四军军部,由刘少奇同志亲自确定行名。纸币上方“江淮银行”四字亦是刘少奇同志的亲笔题字。这也是较早的印有毛泽东头像的纸币精品。

华中银行拾圆:

image.png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华中银行发行,“华中银行币”发行时间为1945年8月至1949年,时间很短,存世量亦极其有限。同时,它与被规定为华东解放区本位币的北海银行币1:1等值兑换,混合流通。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故“北海银行币”和“华中银行币”都是当今人民币的直系鼻祖。当今权威艺术品拍卖网站雅昌拍卖网的数据显示。

新四军的金融贡献

抗日战争初期,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大部分仍以国民政府“四行”(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为流通货币,其造成的后果:一是抗日根据地许多物资被国民政府用法币套购,造成根据地物资紧缺,经济停滞,社会不稳定;二是随着国统区通货膨胀日益加剧,法币严重贬值,面值增大,流通不便,影响到根据地的商品流通。市面上还流通其他省的地方流通券和各县自制的土票,造成财政经济十分混乱,严重地扰乱了根据地金融和商业贸易,助长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调剂军需支援抗日、防止敌伪钞的侵入和流通,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伴随着新四军的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全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各个根据地上,新四军各部与金融机构和百姓一道积极为根据地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根据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的日记记载,从1942年底,到1947年初,在这短短4年多时间,第七师上缴给新四军总部和饶漱石的现金和物资(包括黄金、资金、银行存款、药品和工厂设备等),折合总计超过100多万两黄金。而在这4年多时间,新四军和饶漱石上缴给毛泽东和中央的现金和物资,折合有70多万两黄金,在“赚钱”方面,新四军比八路军强很多,毛泽东对新四军从操碎了心到非常满意。

这其中第7师的贡献是很大的,仅仅4年多时间,第7师的财政总收入折合高达300万两黄金,在所有新四军和八路军中,绝对是最富的一个。

赖传珠的日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1944年1月到1945年1月的一年间,不算其他物资,只算第7师上缴的现款和黄金,就折合超过20多万两黄金。20万两黄金,按照当时国军的最高供给标准,可以供养20个甲级师一年。7师为八路军和中央提供了70%以上的经费,取得如此大财富的第七师依旧没有被金钱和利益所诱惑动摇,还在抗日期间修建了黄丝滩江堤工程,修成了长达15华里、高1丈9尺、顶宽2丈4尺的江防大堤,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良田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为军中楷模,成为新四军和毛泽东的“掌上明珠”。

在与新四军各部队的相互帮助下,各根据地银行机构的货币发行与金融政策支持使得在与日伪货币开展的尖锐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确立了抗币的本位制度,维护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支持了根据地经济发展,直接支援了各部队对日伪军的抗战,为人民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仅如此,新四军还为新中国奉献了一批金融人才,比如薛暮桥、骆耕漠、顾准、孙冶方、何封等等。这些曾在新四军中或主持一方经济工作,或担任过银行高层的人们,他们的金融经历和经济研究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们对中国经济问题解决和对金融教育事业的贡献都是新四军金融精神的延续。

参考资料:

1.敌后“经济抗战”:新四军江淮银行的传奇故事 宋明亮

2.抗战中的盐阜银行刍记 陈玉婷

3.红色印迹,浙东银行旧址 甬派

4.沭阳张圩:抗战时期淮海地方银行的诞生地 王峰 王青

5.在盱眙成立“淮南”、“华中”两大银行始末 马培荣

6.大江银行初探 唐启炎

7.新四军用惠农币开辟一个新战场 干光磊 任德发

8.抗战时期的广德县与江南银行 盛良君

9.抗战时期的鄂豫边区建设银行 李克申 任儒举

10.新四军七师暨皖江根据地创新发展战时经济的历史回顾 蔡晓鹏

11.五大抗币引领新时代“红色收藏”传奇 来自网络

作者:毛海法 韩阳

来源:网聚中原  2021-07-16 

编辑:刘铁牛 许鹏飞

本刊编辑:胡峻



电子邮箱:781632945@qq.com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www.gzn4a.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13740号-1 推荐使用 SogouExplorer(搜狗)浏览器 高速模式 1024*768 以上分辨率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