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红色足迹
都党记忆:刘少奇三上白龙庙 同义村(又称石头村)位于都党乡琦宝山上,山上风景秀丽,植被丰富,山势秀美,气候凉爽,这里有一座千年古庙——白龙庙,它全石结构,无梁无柱,在中原地区独具一格,建筑工艺超群,至今保存完好,是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磁县西小屋第一个党支部后、贾璧乡抗日民主县政府前又一处磁县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在1925年、1931和1942年,中央党的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刘少奇同志三次受党中央委派到六河沟煤矿组织领导工人运动,领导革命斗争,也有了三上白龙庙的故事。 刘少奇领导六河沟煤矿工人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磁县都党乡、观台镇的漳河两岸因拥有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联合在这里办煤矿,小火车运输都修到了都党乡中莲花村东河岸上。村民给帝国主义列强企业打工,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棒打脚踢家常便饭,刀砍枪杀屡见不鲜。工人们、村民们、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一团反抗侵略、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怒火,正在寻机燃烧爆发。 1925年深秋,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刘少奇受党中央的委派,到六河沟煤矿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被一起委派来的还有当时的中共安阳县委书记杨介人。刘少奇化名胡服,杨介人化名京汉。为了工作方便和自身安全,刘少奇和杨介人的住处就安排到了白龙庙周边的穷苦百姓家中。白龙庙院内的东西厢房就成了刘少奇、杨介人和工人领袖开会议事的地方。在这里正式成立了六河沟煤矿党支部,召开了六河沟煤矿工会第一次会议,这里也成为六河沟煤矿工人罢工斗争的指挥部和根据地。白龙庙一带多处都有刘少奇、纪德贵、王子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光辉足迹。刘少奇同志在六河沟煤矿领导工人运动,累计有一个月之久。 初到白龙庙 种下少奇槐 1925年,刘少奇初到白龙庙时,工人群众由于受到三座大山的迫害,谁都不敢相信,穷工人起来闹罢工能改变命运。为了武装广大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头脑,为广大工友壮胆鼓气,刘少奇常不断给村民打比方。有一次在村民索清风老家窑洞开会议事时,他说:“同志们,不要害怕,不要怀疑革命,我们一定能胜利,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一切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势力必败,只要我们醒悟过来,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向他们作斗争,就等于关起门来打狗。因为是在人民的地盘上,我们的事业一定能胜利,我们的事业一定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或者说像老槐树一样长寿。来来来,我今天也为咱们的事业栽棵老槐树,给其培土浇水,祝其成活,尽快长大。祝我们的革命事业像槐树一样蓬勃生机、长命万年。”于是他找来一棵手指粗、两米高的槐树苗栽到索清风的院子里。 这棵当年的小槐树,现已长成树围3尺多粗、树冠10多米高的老槐树了,村里的老年人都称其为“少奇槐”。它记载了厚重的历史,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峥嵘岁月。 二上白龙庙 领导六河沟煤矿大罢工取得胜利 1931年冬,刘少奇以中央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第二次来到白龙庙六河沟党组织所在地,指挥六河沟煤矿的工人运动。地下党员索和的、索富民到岳城接应。11月6日在白龙庙内召开了党组织会议,研究部署工人罢工运动。当时参加会议的有直南特委书记王子清,磁漳中心县委书记李剑森,组织部长王维纲,宣传部长刘大风和工人领袖马存汉、纪德贵、索和的、张瑞堂等同志。这起工人运动,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目标明确,斗志坚强,使1932年5月举行的六河沟煤矿万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当时的罢工联合着彭城、武安、新乡的工人联合罢工,声势浩大,震撼了中原大地,党领导的六合沟工人大罢工树立起了工人阶级革命的历史丰碑。 三上白龙庙 抗日游击斗争进入新阶段 1942年9月,在抗战最严酷的岁月,刘少奇第三次来到白龙庙交通站索富民家,召开了周边的地下党组织会议,一方面听取了地方党组织的汇报,一方面又吸收了20多名党员入党。从此,白龙庙地区抗日游击斗争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磁县矿工兄弟结下深厚情谊 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刘少奇与磁县的百姓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不仅和工友们同吃、同住,而且还经常帮助工友们学习和劳动。都党乡同义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刘少奇的许多故事,背同志过漳河、不嫌脏累抬驼(粪)筐等等。 1929年冬的一个早晨,刘少奇、马载(化名马存汉)等人在六河沟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时,不慎被矿警队发现,遭到矿警队的追捕。当时正赶在煤矿工人上班时间,于是,刘少奇、马载顺势夹杂在上工工人的人流中,在煤矿工人纪德贵、王付保等人的保护下,和挖煤工友一齐下到了矿井里。矿警队追到了矿井口,不见刘少奇、马载等人的踪影,知道他们已经逃到了矿井里,就决定在矿井口重兵看守,等出来时活捉刘少奇、马载等人。 工友们知道矿警队肯定在上面严阵以待,而且矿井出口只有一个,井口是必经之路,出去定是死路一条,得想办法瞒过矿警队的眼睛,方能安全脱险。当时,能在矿井安全出入,又能瞒过敌人眼睛的工具只有一个,就是往地上运煤的罐笼,于是,在工友的帮助下,矿工纪德贵、王付保和刘少奇、马载一齐藏进运煤的罐笼中,四人一齐面向罐笼的壁沿,用手把着罐笼上面的竹网,刘少奇、马载在中间,纪德贵、王付保在两边负责保护,上面放煤,下面藏人,并与外面的工友里应外合,帮助刘少奇、马载安全逃出了矿井。 等到收工的时候,矿警队见下井的工人都已走光了,还是不见刘少奇等人的踪影,方知已经上当,而这时,工友们早已经把刘少奇、马载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刘少奇、马载成功脱险后,为感谢纪德贵、王付保等人的救命之恩,特合影留念,留下了这珍贵的历史时刻。 王付保十分珍惜同刘少奇的这份友谊,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劫难,一直把这张照片苦苦珍藏,直到临终前还再三叮嘱子女说,这张照片是他和刘少奇友谊的见证,千万不要拿这张照片去向党和政府索要任何好处,争取任何支持。王付保的子女谨记父亲的教诲,从未向当地政府要求过任何照顾,2011年无偿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捐献给了白龙庙。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这是我们曾经儿时排着队唱的歌,这歌声,歌词所透射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 在当今这个时代是何等的重要,歌声,歌词可以播下爱国的种子!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